周康明:坚守传统工艺 延续绫绢传奇|双林绫绢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- 绫绢文化
绫绢文化
周康明:坚守传统工艺 延续绫绢传奇
发布时间:2022-02-08 作者:网络转载 来源:湖州在线
1、半个世纪绫绢情  最自豪当年为故宫做仿古绢
  周康明出生绫绢世家,爷爷开“红白绢坊”,母亲做绫绢。在周康明印象里,小时候家里总有一股异味,后来才知道,那是丝在煮炼时散发的蚕胶气味。周康明19岁学做绫绢,坚守整整半个世纪。
  在传统丝织品中,绫居首位。双林绫绢,从唐代起便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等地。民国时期,双林绫绢仍十分鼎盛,年产绫绢达240多万米。周康明说,如今,古镇区仍尚存以绫绢得名的老、旧、新三代绢巷。
  退休前,周康明是双林绫绢厂职工。这家始创于1958年的绫绢厂曾是全国最具规模的绫绢织造厂。在厂里,周康明负责绫绢技术研发。他于1980年开发的锦绫、古香绫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创作的“百花奖”。1985年他又完成了矾绢连续上浆新工艺。几十年来,周康明见证了绫绢的兴衰。周康明回忆,1971年,绫绢厂仅剩一台织机织绫,年产花绫仅13500米,双林绫绢名存实亡。改革开放后,面临绝境的绫绢生产重放光彩,最多时设备多达200多台,绫绢产量更是成倍增长。“可是之后又走下坡路了。”周康明说,作为传统工艺,双要绫绢如今依然面临着困境和挑战。
  最值得周康明自豪的是当年为故宫博物院定制仿古绢了。1978年,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等全国五家博物馆专家找到绫绢厂,希望开发仿古绢,用于馆里的古旧书画、丝绸文物修复。由于量不大,技术要求却极高,厂里最终没能答应。当时在技术科的周康明,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挑战。他托朋友找到长超漾东村的村支书帮忙,由五家博物馆分别出资1000元,与村里联营办起了村办绫绢厂。周康明利用业余时间,指导攻关。一年后,4万米的仿古绢顺利交付。直至今日,周康明依然珍藏着当年博物馆拿来的几十款宋元仿古绢样品。
2、心脏装了两只支架  仍不遗余力推广绫绢文化
  清晨,双林古镇木匠埭22号,穿过迂回的小巷,便是周康明的传统矾绢生产作坊。屋子里弥漫着一股矾胶气味,儿子周树盛正大汗淋漓地沿袭最传统工艺进行绫绢的最后一道工序:给绫绢上矾。
  绫绢生产多达二十几道工序,上矾是最为关键一道工艺。随着绫绢织造、染练等工艺都在改良,但惟独最后一道上矾工序依然不变。
   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周康明终究让濒临失传的工艺得以延续。儿子周树盛逐渐接手,承接着周边18家绫绢厂的矾绢加工业务,延续着绫绢织造的传奇。“做矾绢的就只有我们一家了,不能辜负了祖辈们的技艺。”周树盛说。
  今年已70岁的周康明并没有得以轻闲,依旧忙不停歇。今年5月,周康明和朋友共同创办了双林绫绢研究所。尽管心脏安放了2只支架,周康明仍不遗余力地为绫绢文化的传承、挖掘和宣传而操心。
  在吴兴多媒体产业园内,周康明精心打造的绫绢文化展示馆已显雏形。用绫绢制作的书画、扇面、锦盒、装裱等各种艺术品琳琅满目;一排玻璃罩内展示着周康明亲手制作的绫绢织造主要工序蜡像,栩栩如生;特别是展示的上世纪80年代绫绢厂的生产、出样等票据,更是倾注了周康明一生的绫绢情愫。门口,一大一小两台传统木制织机格外引人注目。从摇纡、翻丝到穿梭、织绫,现在依旧可以用来织造。周康明希望,今后来参观的人,都可以在这里亲自动手做一做绫绢。
上一篇:双林绫绢风筝飞向海内外 传统工艺又回来了
下一篇:再次“出圈”!北京冬奥会运动员获奖证书由双林绫绢裱封